134 8052 3247
134 8052 3247
想想看,你在公交車上看到一位媽媽抱著襁褓中的嬰兒上來,趕緊起身給她讓座。可是越看越覺得奇怪,孩子怎么一動不動?姿勢怎么不太對勁? 今年7月,熱浪滾滾,夏日
想想看,你在公交車上看到一位媽媽抱著襁褓中的嬰兒上來,趕緊起身給她讓座。可是越看越覺得奇怪,孩子怎么一動不動?姿勢怎么不太對勁?
今年7月,熱浪滾滾,夏日的商場里空調開足冷氣,無疑是消暑的好地方。但Charlotte抱著才幾個月大的女兒,在換尿布區外的走廊上,已經等得不耐煩了。原因無他,前面那位媽媽進去的時間實在太長。
五分鐘、十分鐘、十五分鐘……她和另一位媽媽一邊哄著在懷里扭來扭去的孩子,一邊盯著那扇緊閉的門。
“咚咚咚——”Charlotte終于忍不住敲了敲門,想看看是不是一切正常。里面傳來一句很平靜的回答:“我在給我兒子換尿布,然后喂點奶,我在這里感覺更舒服。”
好吧,這也正常。Charlotte沒多想,她繼續等。但等到門開的一刻,她愣住了——那個“兒子”,被女人一只手捏著腳丫子拎出來,軟軟的、白白的——卻是一只硅膠娃娃。
那不是玩具店里隨便買的人偶,而是被稱為“bébé reborn”的超仿真娃娃,特點顯而易見:看起來與真寶寶無異。
這些娃娃起源于上世紀的美國,在電影片場里用于拍攝逼真的嬰兒鏡頭。皮膚紋理、發絲、眼珠都栩栩如生,重量和真實嬰兒幾乎一樣。
在巴西,網紅Yasmin靠一條視頻火了——她一邊拍攝為“女兒”準備外出包,一邊把娃娃送進醫院檢查,細節到連護膚霜和尿布牌子都不漏。那條視頻達成了1600萬次播放。
在法國,更是有一批專門制作超仿真娃娃的手工藝人。他們在Instagram和YouTube上曬著自己一針一線植發、調色、上釉的過程。一些“開箱”視頻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好奇觀眾。
它們可不便宜,普通的就要幾百歐元,如果細節精細,則能賣到幾千歐。硅膠皮膚、植入頭發、飽含情感的眼睛……簡直就像活的一樣。
每個娃娃甚至都有“出生證明”——名字、生日、身高、體重一應俱全,購買頁面則被稱為“托兒所”。買家不是“購買”,而是“領養”。
它們并非簡單的玩具,更是某種治療手段。支持者說,它們可以用來安慰失去孩子的母親,或陪伴孤獨的老人。kaiyun官網中國 開云網址的確,有人因為流產或不孕,把它當成心理慰藉的依托。
而專業人士很快站出來反對。誰能證明這些“假娃娃”對緩解悲痛是有效的?科學上沒有定論。
前助產士、專做喪子心理輔導的Valérie Denis直言:“它們最多能帶來片刻安慰,但不能真正撫平悲傷。哀悼是把肉體的依戀,轉化成精神的連接,娃娃做不到這一點。”
她更擔心的是——這些娃娃太逼真了,容易模糊現實與想象的界限。尤其是那些年輕“reborn媽媽”,并不是為了療傷,而是沉浸在一種不屬于成年人的抽象游戲中。
在TikTok上,有一個叫“Passion Honorine”的用戶,粉絲數3.8萬。她的賬號像一部永不完結的家庭連續劇:“Molly”、“Arya”、“Lison”……這些“孩子”被輪流推著逛街、換尿布、喝奶。
她會特別聲明:“這只是情景表演。”但并不是每個reborn媽媽都會這樣提示。
這才是最讓公眾憤怒的:“假娃娃”搶占了真正嬰兒需要的物資,進入現實公共空間,尤其是母嬰室。
Charlotte的經歷并非個例。六月,在圖盧茲附近,Hibabia也遇到過同樣的事:母嬰室里,兩位reborn媽媽各占一個換尿布臺,慢悠悠地替娃娃擦拭、拍嗝,外面真實的嬰兒卻在尿布里哭得撕心裂肺。
“真正的嬰兒在公共場所的空間已經不多了,我們還要和假孩子去分?”一位媽媽憤怒地在社交平臺留言。
流行熱潮的背后,總會有復雜情緒。對于收藏者來說,這是藝術品,是一場對細節和真實感的追求。對于失去孩子的人來說,它也許是一個象征——一種“還可以抱著”的替代品。
但在公共生活里,這種私人寄托卻開始與現實沖突。情感療愈碰撞上社會資源,人們自然會質疑——你的情感安慰,憑什么擠占別人真正的現實需要?
如今,在TikTok和Instagram上,#rebornbaby 的標簽下,依舊每天有成百上千條新視頻發布。有人把它們穿得比明星還精致,有人用它們拍“家庭日常”,有人甚至編造出娃娃“生病住院”的劇情。
Copyright ? 開云中國科技集團 版權所有 備案號:隴ICP備2021000465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