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34 8052 3247
134 8052 3247
8月26日下午,中國政府網的公眾號,發布了一份新政策。政策的標題,是《國務院關于深入實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動的意見》?! 覍iT為一項技術發布行動綱領,其實
8月26日下午,中國政府網的公眾號,發布了一份新政策。政策的標題,是《國務院關于深入實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動的意見》。
國家專門為一項技術發布行動綱領,其實并不多見。這背后,大概率是有大事要發生。所以,這份AI新政一經發布,立刻引起了熱烈的討論。
有人說,這是繼2017年《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》之后,國家層面對AI戰略的全面升級。有人說,這份AI新政,比十年前那份創造了一個時代的《關于積極推進“互聯網+”行動的指導意見》,還要重要。還有人說,這意味著一場十年一遇的大機遇。
那么,這份國務院重磅發布的AI新政,到底說了些什么?和我們有什么關系?怎么就“十年一遇的大機遇”了?
這不僅是一份技術指導文件,更是一份關于未來,關于經濟社會轉型的“作戰地圖”。
過去,我們的動力引擎,是土地、資本、勞動力這些傳統的生產要素。人多,廠房多,投資多,經濟就能增長。但是,這就像燒汽油一樣。雖然能跑,卻有消耗,有瓶頸,有污染。這套動力引擎,遵循的是“邊際效益遞減”的規律。你投入的第十個億,所帶來的增長,大概率不如第一個億。
而“新質生產力”的核心燃料,是科技創新。特別是人工智能。它不再主要依靠“人多手多”的體力,而是依靠“超級大腦”的智慧。這套動力引擎,遵循的是“網絡效應”和“邊際成本遞減”的規律。一個AI模型訓練好了,是服務一萬個人還是服務一百萬個人,成本不會有“質”的差別。
換句話說,過去,我們用“人口紅利”的肌肉增長,遵循物理世界的規則。未來,我們要靠“智能紅利”的大腦思考,利用數字世界的法則。
這不僅是發展方式的變化。也是生存方式的變化。在全球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,誰能率先完成這個切換,誰就更有機會掌握下一代發展的主動權。
想要理解什么是“人工智能+”,我們可以先看懂它的“前輩”,“互聯網+”。
“互聯網+”的核心,不是用互聯網顛覆所有的行業,而是把互聯網這個“連接器”,嫁接到各行各業,提升效率,創造新的模式。它像是給中國經濟社會,鋪設了一條史無前例的“信息高速公路”。
而“人工智能+”,就是在“互聯網+”解決“連接”問題的基礎之上,進一步解決“激活”的問題。
如果說,“互聯網+”是給每個行業都“通了網線”,讓數據得以流動。那么,“人工智能+”就是給每個行業都“裝上云端大腦”,讓流動的數據產生智慧。
它不是要“替代”,而是要“賦能”。它本身不是目的。它是我們抵達“新質生產力”這個終點站的交通工具。它承認現有產業的價值。也嘗試注入新的靈魂。
而為了能夠確保順利抵達,這份“作戰地圖”,還清晰地標注了3個關鍵的“里程碑”。也就是三步走的時間表。
到2027年,AI要和關鍵領域深度融合。新一代的智能終端、智能體的普及率,要超過70%。這就意味著,三年后,你的AI助理,可能會像今天的智能手機一樣普及。它不再是少數極客的玩具,而是大眾化的生產力工具。
到2030年,AI要成為經濟增長的“重要引擎”。智能設備普及率超過90%。到那個時候,一個企業如果不具備AI能力,可能會像今天沒有網站和電商的企業一樣,寸步難行。
到2035年,我們要全面進入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,基本實現現代化。這時的AI,將像今天的水和電一樣,成為社會運行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。
它要做的,不是給舊地圖打幾個補丁。而是要直接展開一張通往“智能時代”的新地圖。
我們來看文件里最核心的部分?!叭斯ぶ悄?產業”。這也是價值創造的主戰場。
文件里,產業,分成了“科技研發”和“實體產業”兩個部分。AI在這兩個領域的角色,也略有不同。
比如,研發一款新藥,可能要從幾百萬種分子組合里,篩選出有效的那一個。過去,靠人力和實驗,可能需要十年,花費數十億。但現在,AI可以像一塊“智能磁鐵”,直接下到大海里,大大提升撈針的效率。它能快速模擬、預測、篩選,把科研人員的時間,從海量的重復性勞動中解放出來,專注于“從0到1”的創造性突破。
再比如,發現一種新材料。過去,靠的是科學家的靈感和反復試錯。但現在,AI可以通過學習海量的材料學數據,直接推演出可能存在的新材料配方,大大縮短研發周期。
AI之于科研,就像顯微鏡之于生物學,望遠鏡之于天文學。它讓我們看到了過去看不見的世界。一個由數據和規律構成的世界。
“AI移民”企業,是那些已經很成熟的傳統企業。他們在努力學習AI,把AI技術一點點地應用到自己原有的業務流程里。比如,一個傳統工廠,引進了一條機器人生產線來降本增效。一家零售公司,用AI來做用戶畫像,精準推薦。這當然很好。
但是,“AI原生”企業,是另外一個物種。他們從誕生的第一天起,整個公司的組織架構、業務流程、商業模式,就是基于AI來構建的。AI不是他們的一個部門,而是他們的“操作系統”。
舉個例子,一家傳統的服裝公司,可能會用AI來分析流行趨勢。這是“AI移民”。而一家“AI原生”的服裝公司,可能是用戶上傳一張草圖,AI自動生成設計、匹配面料、指揮柔性供應鏈生產,72小時內送到你家。它的核心競爭力,不是設計能力,而是基于AI的快速響應和個性化滿足能力。
也就是說,“AI移民”思考的,是如何用AI優化現有業務。而“AI原生”思考的,是AI存在的前提下,業務應該是什么樣子。
這也是在鼓勵一種更徹底的進化。因為“AI原生”企業,代表了全新的商業范式,將創造巨大的增量價值。
在農業,AI正在成為“新農人”。在一個未來的農場里,天上,是無人機在巡視。通過多光譜攝像頭,AI能判斷出哪塊地的莊稼缺氮,哪塊地有蟲害。地上,是傳感器在監測土壤的溫濕度和酸堿度。AI綜合所有數據,精確控制灌溉和施肥系統,讓每一滴水、每一克肥料都用在刀刃上。為的,是超越人類經驗的“精耕細作”。
在服務業,AI也在成為“新模式”。比如,AI律師可以幫助我們起草合同、分析案卷。AI金融分析師可以7x24小時地監控全球市場。這背后,是一種專業服務的“平民化”。過去,只有大公司才能享受的昂貴專業服務,未來,普通人也能通過AI廉價地獲得。
產業的智能化,本質上是一場效率革命。它要把我們大量的、重復性的“腦力勞動”,像當年機器替代“體力勞動”一樣,外包給AI。從而,把人類從“認知負重”中解放出來,去從事更高階的創造。
這次的文件,花了大量的篇幅,來講“人工智能+消費”和“人工智能+民生”。畢竟,任何宏大的技術敘事,最終都得落在老百姓的福祉上。
其中,有一個東西,會成為未來我們每個人都離不開的“標配”。它叫,智能體。
舉個例子,現在的語音助手,更像一個“計算器”或者“遙控器”。你按一下,它算一下。你問一句,它答一句。它的交互,是“指令-執行”的模式。你讓它設個鬧鐘,它并不會幫你多想一步,你明天是不是要早起趕飛機。
而“智能體”,更像一個“私人管家”或者“貼身助理”。它的交互,是“意圖-規劃-執行”的模式。它會嘗試理解你的復雜意圖,能自主規劃,能調用各種工具,幫你把事辦成。
比如,你對你的“智能體”說,這個周末,我想帶家人去海邊玩一下,放松放松。
然后,它會立刻開始工作,分析你的喜好(知道你喜歡安靜的海灘),查詢你家人的日程(發現你女兒周六上午有鋼琴課),篩選合適的海邊城市(排除掉天氣預報有雨的),預訂評分最高的親子酒店,購買時間最合適的高鐵票(避開鋼琴課時間),規劃當地的出行路線和美食攻略(找一家你太太喜歡的海鮮餐廳),最后把一套完整的方案,發給你確認。
這背后,是大型語言模型連接了無數的現實世界應用。它有了“手”和“腳”,能真正地“辦事”了。
未來的智能體,不是你問一句、它答一句的工具,而是你定一個目標、它給一套方案的伙伴。它會成為我們在數字世界的“化身”,代表我們去處理海量的信息和任務。
這就是在為“智能體”時代的到來,鋪平道路。新的商業生態,將圍繞這些“智能體”展開。
過去,我們很多人的工作,是信息的“搬運工”和“加工者”。未來,這些重復性的腦力勞動,都可以交給AI。而我們自己,就專注在創意、決策、情感溝通這些更有價值的工作上。
AI,不是來搶我們飯碗的。它是來給我們“減負”的。讓我們去做更像“人”的工作。
未來,一個人的生產力,可能不取決于他自己有多強,而取決于他駕馭AI的能力有多強。
比如,在教育領域,AI可以成為“千人千面的老師”。它能根據每個孩子的學習進度和特點,定制專屬的學習計劃。它甚至能通過分析孩子的答題習慣,判斷出他究竟是概念沒懂,還是計算粗心,從而真正實現“因材施教”。
比如,在醫療領域,AI可以成為“24小時的健康顧問”。它能通過你的智能穿戴設備,實時監測你的健康數據,提前預警疾病風險。AI閱片的能力,在很多場景下已經超過了人類專家,這能極大地彌補基層醫療資源的不足。
如果說,產業智能化,是讓國家這部大機器跑得更快、更強。那么,生活智能化,就是讓我們每個人的生活,更有品質,也更有溫度。
你可以理解成,實現“人工智能+”,就像是要蓋一棟史無前例的“智能摩天大樓”。
這棟大樓的“鋼筋骨架”,就是算力。沒有足夠強大的算力,AI模型就沒法訓練。所以,文件強調,要搞AI芯片,要建超大規模的智算中心,還要把全國的算力統籌起來,形成一張“算力網”。這就像建立一個國家級的鋼筋生產和調配體系。
大樓的“混凝土”,就是數據。AI是靠“喂”數據長大的。數據的質量和數量,直接決定了AI的“智商”。我們國家有海量的數據,但很多是“毛坯數據”。所以,要建設“高質量科學數據集”,還要完善“數據產權制度”,讓數據像混凝土一樣,既能保證標號和質量,又能順暢地流動和澆筑。
沒有強大的算力,再好的算法也只是紙上談兵。沒有海量的高質量數據,再強的模型也只是無源之水。
大樓的“設計總圖”,就是大模型。所以,要“提升模型基礎能力”,鼓勵多路徑探索。這意味著,國家不會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,而是要鼓勵各種技術路線百花齊放,最終讓市場去檢驗哪種“設計圖紙”最優秀。
而把圖紙變成現實的“工程師”和“建筑工人”,就是人才。所以,要從小學到大學,全面普及AI教育,培養領軍人才。這不僅僅是培養幾個科學家,而是要構建一個龐大的、多層次的人才金字塔,從頂尖的架構師,到熟練的AI應用工程師,再到懂得使用AI的普通勞動者。
一棟偉大的建筑,不可能是由一家公司閉門完成的。它需要成千上萬的供應商、開發者共同協作。這個協作的平臺,就是開源生態。所以,要“促進開源生態繁榮”,建立有國際影響力的開源社區。這就像是把一部分優秀的“設計圖紙”和“建筑模塊”公開,讓所有人都能參與進來,添磚加瓦,共同把大樓蓋得更快、更好。
這棟摩天大樓,不能有安全隱患。AI的風險,比如偏見、歧視、隱私泄露、黑箱決策等等,都是真實存在的。所以,要提升安全能力,防范模型的“幻覺”等風險。同時,還要有完善的“建筑規范”,也就是政策法規和倫理準則,確保這棟大樓的使用者,安全、放心。
在這些基礎領域下苦功,就是為了確保我們未來的智能大廈,能建得足夠高,足夠快,也足夠穩。
這份國務院重磅發布的AI新政,到底說了些什么?和我們有什么關系?怎么就“十年一遇的大機遇”了?
十年前的“互聯網+”,是為中國經濟社會,鋪設了一條史無前例的“信息高速公路”。它連接了一切,讓信息和商業的流動效率,發生了核彈級的提升。而今天的“人工智能+”,是在這條寬闊無比的路上,正式響起了發車槍。
無數輛擁有“自動駕駛”能力的“智能汽車”,正蓄勢待發,準備駛向各行各業。它們將徹底重塑這條路上的交通生態,定義全新的商業規則。
對于一個國家來說,這是關乎未來十年,二十年全球競爭力的關鍵一躍。對于一家企業來說,這是尋找第二增長曲線,甚至實現“范式轉移”的寶貴窗口。對于我們每一個普通人來說,這不僅僅意味著新的工具和體驗,更意味著新的學習方向、新的工作可能。
上一篇:電動車牌照新規來了:9月起2類牌照將禁行但這3類安心騎行
下一篇:孩子們的飛行夢想:最適合兒童的無人機推薦及測評
Copyright ? 開云中國科技集團 版權所有 備案號:隴ICP備2021000465號